您的位置:  新闻资讯   >   新闻详情

东宝栗溪大瓦屋,清朝大户烙上红色印迹

2024-03-31

栗溪镇大泉村,位于荆门东宝区、襄阳南漳县、宜昌远安县接壤之处。鸟语花香中,有一排3户连建的黑色双层坡顶瓦屋隐匿其中。据地方历史专家考证,这处古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,距今200多年历史。

为一睹其貌,记者与东宝区文物保护所工作人员一同驱车,从荆门城区向北行50多公里,来到实地探访。见到古民居的第一眼,感受到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。

图片

从大门进入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院子,本来该处设有玄关,因行走不便,被后人拆除了。院落两边分布着几间小屋,中间是一方天井,长满了绿草,院坝的一些石板上有青绿苔痕。

穿过天井,爬上几节台阶来到大厅,木制房门,宽阔的室内空间,高挑的房梁,显得十分气派,尤其是粗壮的顶梁柱,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,现在依然给人满满的安全感。与大厅相连的是布局对称的数间偏厅,没有窗户,透不进阳光,昏暗的空间给足了历史的厚重感。绕过偏厅,拾步走上木梯,是木质结构的阁楼,听说这是专门给未出嫁的女子居住的。

“这座古民居俗称‘大瓦屋’,北面为村民王士珍家,东100米为公荡河,南面为胡明清家,西为后山。”大泉村党支部委员王德华介绍,大瓦屋距栗溪镇约11公里,由3座独立门户连接而成,左中右各一户,均为四合院式结构,五正五厅,现存的大瓦屋只有中、右两户,左户仅剩一面残墙。

图片

大瓦屋为何会坐落于此?王德华告诉记者:“听老一辈讲,清朝乾隆初年,贺姓与陈姓一同来大泉沟落户建房。大瓦屋是贺家的房子。传说贺家与陈家房子建成后,用斗量自家库存银两,看谁家剩的银子多,结果贺家存银一担,陈家存银八斗,后来人们就称大瓦屋为‘贺一担’,陈家屋场为‘陈八斗’。”根据贺氏家谱记载,贺氏先祖从外省迁至丽阳驿(现钟祥胡集)做官经商,由于清初社会不稳定,为了躲避战乱,该家族逐步向西南山区迁徙。大瓦屋由贺氏第四代人兴建,到第六代时逐渐没落。“如今大瓦屋一带已没有贺姓人家,现住居民均为他姓,住户几易其主,只剩下这栋残颓破落的老屋。”王德华感慨道。

大瓦屋记载着贺氏家族的变迁,在大革命时期为地下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便利,烙上了红色文化的印迹。王德华说,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,大瓦屋曾为中共荆钟县委的驻地,荆钟县委医院、被服厂曾设在大泉村,村民代传富曾是当地游击队员,后加入解放军,参加抗美援朝,复员返乡后曾任乡武装部长。

史料记载,大瓦屋曾是鄂西北军区第四军分区、中共湖北省第四地委等驻地,李先念、陈少敏、沈因洛等革命先辈都曾在此指导革命斗争。

来过大瓦屋,不难发现,在斑驳的墙壁上,留有两段黑色手写标语。其中一段写着:“凡是反动的东西,你不打,他就不倒,这也和扫地一样,扫帚不到,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。”落款“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》(一九四五年四月)”。

王德华介绍,2005年,东宝区人民政府将大瓦屋列为区级重点文物挂牌保护,2015年拨款10万元维修加固。2021年11月,东宝区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,并拨款5万元维修,2023年再次拨款5万元,对房屋整体加固修缮。近年来,大瓦屋成为荆门及周边地区红色研学、党史学习教育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
接下来,东宝区文物保护所将加强大瓦屋基础资料及相关信息数据的调研、汇集、整理工作;逐步形成更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;加大对大瓦屋的宣传力度,提高当地居民文物保护意识;竖立保护标志牌,避免遭到破坏。(来源:荆门晚报 记者:李柬 通讯员:张海洲)


147